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

【天下雜誌384期 2007教育特刊 關鍵十年的獨立與探索】

很多人對張忠謀的認識是在他成功後,擔任德州儀器副總裁、工研院院長、創辦台積電。但對於他成功前的少年人生,卻知之甚少。

十八歲以前的張忠謀,跟著父母,持續搬家,坐在露天大卡車裡拉著綁貨的繩子一路顛簸,躲避戰火。但他日後回憶起,卻覺得無論近年的旅遊如何舒適與奢侈,最令他懷念的還從上海到重慶的跋涉。

大時代的動盪讓年輕時的他刻苦自律;而十八歲即赴美國求學的他,則在哈佛接收了世界的能量。他在自傳裡寫道:「十八歲去美國前,父母是我的天地,之後我凡事只能倚賴自己。」
因為青年時特殊的生命經歷,他知道青年的學習對人生的重要性。不久前他在新生入學典禮向上千名學生演講,當時他把牛頓的一句話送給學生,「如果我看得更遠,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他知道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每個當下的努力;他說這世代要先打破迷思,因為進了一個好的大學不等於鐵飯票,以後成功的機率也不一定比別人高。

競爭邏輯在改變,但不變的是持續的努力。大學生如何透過這位巨人的肩膀學習,以下他的演講應該會給許多青少年啟發。
-----------------------------------------------------------
大學四年,我認為大學生應該要多花心思在十一件事情上:

第一點:養成一個終生的、健康的生活習慣
假如你已經養成了這個習慣,那很好,希望你繼續維持;假如你尚未養成這個習慣,那麼請好好把握十八歲這個年紀,因為這近乎是最後的機會。錯過了大學四年這段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的時期,以後要再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恐怕將更不容易。而沒有健康,一切都不用談。況且,現在大家醫學的知識比起五十年前更豐富,醫學也有很大的進步,保健知識比起我十八歲時候好多了。

健康生活的習慣包含了運動,經常運動不一定是要以成為一個很好的運動家或者校運選手為目標,而是養成一個習慣,把運動當作健康生活的一部份。

第二點:「培養志願」,為自己許一個更細微的志願
例如,你未來要走哪一個行業?要在政治上、法律上、科學上、學術上還是到企業界?這個就是志願。

假如目前尚未決定志願的話也不用太擔心,這往往是大學二、三年級甚至於是更後面才能做決定的事。但希望你在這大學四年裡儘早有自己的志願,這樣就可以決定你要在哪些事情上下功夫、花時間,也可以早一點知道自己事業的方向、人生的方向,進而知道自己要在什麼學問上多努力。

志願可以分成學術上的志願與非學術相關的志願。學術上的志願就至少是一門主修,無論物理、化學、電機、機械都好,甚至是寫作等藝文方面的志願,都屬於學術上的志願。
除了學術以外的其他志願則屬於非學術相關的志願,範圍更廣。例如:當立法委員、到公司裡頭作經理、工程師、總經理、當律師等都是非純學術的志願。

無論是哪一類的志願,一旦有了志願以後,學習會比較有方向。

第三點:要用功學習
假如你們的志願是學術志願,是未來想當教授、做研究,那麼你們盡可能花百分之一百學習的時間專注在專門的領域上。

若是政治、法律、企業、工商業、服務業等非學術相關的志願,則建議你們頂多在專業領域上花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間即可;另外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時間則可以用來學習與你們的志願相關的東西,但不在你的專門領域裡頭。

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志願是在企業裡頭工作,而你的主修卻是電機系的話,電機是你吃飯的本錢,你得花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間在電機的領域裡頭用功學習;另外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時間,因為你預備到企業界做事,所以你要了解包括電腦、資訊、半導體、通訊等資訊,閱讀國內外報章雜誌、相關行業的新聞報導;除此之外,你也得花點時間學學會計、財務、行銷,看看企業是如何競爭,甚至應該注意一下這個行業公司的股價,還有股價漲跌波動的理由為何?

假如你預備以政治來作為志願,那更有一套經典式的學習領域,包括:飽覽歷史、地理、語文方面的書籍,還有閱讀傳記,這是作為一個政治人非常經典式的訓練。

第四點:學習的時候不要背書,要徹底了解
無論是看書或是閱讀其他資訊,有時候不是一本書,而只是論文中的幾個段落或是幾頁內容,都要徹底了解。徹底了解比你看多來得重要。而且千萬不要僅靠你的記憶力背書,背書只是通過考試的一個辦法而已。

你目前的人生已經通過了種種考試,之後的人生不是挑一個習題或者寫一篇短文的這種考試。未來你人生中的每一天可能都在考試,但那些考試是需要徹底了解與融會貫通的。

以我自己為例,我的學士跟碩士都是主修機械,可是我一進產業就是進入半導體業,剛開始我對半導體業是一竅不通。可是我的物理相當好,於是我買了一本當時半導體的經典著作,是夏克萊(William Shockley)的一本書,有兩百多頁,我花了四、 五個月的時間從頭到尾徹底地學習與了解。

那時年紀輕,大概二十四歲。白天我在生產線上做事,晚上則花好幾個鐘頭看半導體的書籍。白天的工作雖然讓我對半導體有基本的認識,但實際上對我的半導體學問幫助不大,我的半導體知識主要是靠晚上幾個鐘頭的閱讀而來。

我每天晚上頂多看這本書的十頁,有些地方看來看去還是看不懂,這時候就要找一個教師。我那個時候有一位非常喜歡喝酒的同事,跟我住在同一個旅館裡,他有豐富的半導體學問。他因為很喜歡喝酒,幾乎每天七點鐘到十點鐘都在旅館樓下的bar裡面喝酒,所以很容易找到他。雖然是在喝酒,可是他沒有真正喝醉。我念書這三個鐘頭中,有看不懂的地方,或者是想來想去還是不懂的地方,我就去找他,我不僅可以找到他,百分之九十的問題,他也都可以替我解答。
學校的環境對學習很好,可是要抱著徹底了解的心去請教,而且要適時尋找與運用資源。

第五點:學會「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在中國、台灣的文化裡比較欠缺。
所謂的獨立思考就是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看了什麼文章,或者聽了一個演講就認為是這樣。看了文章或聽了名人的演講後,要去想他講的是不是事實?然後去找另外一個來源來求證。

第六點:學創新
創新有很多是來自天分,但有一部份是可以靠後天培養。培養創新的途徑其實就是之前說的徹底了解、用功學習與獨立思考,這三件事與創新有強烈的正相關。

第七點:學中文
雖然大學生的中文已經學了十八年,可是絕大部份學生的中文還是不夠好。

台灣中學的中文教育跟我小時候在大陸所學的十分相似,均注重讀跟寫,當然還有背書與背古文。那為什麼很多人十八歲了還不夠好,甚至到了四十歲都還不夠好?主要是因為他們缺乏「聽」跟「講」的能力。

什麼是「聽的能力」?你跟人家講話,對方會有感覺,但可能沒有真正在聽,那就是對方聽的能力差。我是董事長,照理說在公司裡頭大家應該聽我講話,可是我發現常常我講了一句話後,其實我接下來有四、五句話要說,但我在講完一句後就被對方打斷了,因為他以為他知道我接下來會講什麼,但事實上百分之八十的時候他都猜錯了,這就是聽的能力不夠。

講話人人都會講,因為中文是大家的母語,可是「講」的能力還是有層次之別。講話的第一層能力是「詞能達意」;其次是能夠「有邏輯的解釋一件事情」,就是口頭上能有邏輯性的解釋好一件事情,這個恐怕只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能夠做到。再高一層則是「有說服力地表達一件事情」,這部份可能只有百分之二、三十都還不到的人達得到。那最高的層次是「雄辯」,這部份一百個人中恐怕一個人都沒有。

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提高聽的能力,在說話方面也能達到具說服力的層次,這是可以花時間、花功夫學習的。

第八點:學英文
英文非常重要,因為未來的五十年,甚至於更長的時間,英文會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語言。雖然要一個十八歲的人學英文已經有點晚了,但是還是可以補救。

補救的話可以從「讀、聽、寫、講」這四方面來進行。學中文要注意的是「聽跟講」,學英文則是要多注意「讀跟聽」。到了十八歲時如果你的英文講得不好,要你流利地講英文會比要你流利地寫英文還來得困難,但重要的是你能夠流利地「讀」,這對十八歲的人來說還不晚,要期許自己能夠做到讀英文跟讀中文一樣地流利,這點相當重要。

你可以給自己一個測驗。現在台灣翻譯的書很多,很多英文書被翻譯成中文。兩、三年以後,假如你是願意看原文書而不是中文譯本,而且能夠流利地閱讀的話,那麼你就做到了。

英文聽力也一樣,到了十八歲時,如果英文底子沒有很好的話,已經很難再要求英文講得流利或者寫得好,但是英文聽的能力可以再加強,把英文的讀與聽的能力訓練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九點:學習世界
要學習全世界,不只學習台灣、大陸、亞洲。

學習世界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英文能力,假如你無法流利地閱讀英文,要學習世界就比較困難。以新聞而言,台灣報紙報導國外的新聞的量很缺乏,台灣的新聞台雖然有時候會報導國外新聞,但簡直是少到幾乎沒有。

所以我曾經說過要學習世界,起步點就是每天看《國際先鋒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你會在裡頭看到不同的世界。除了《國際先鋒論壇報》之外,可以再看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還有美國的《Business Week》。

第十點:學演講、學辯論
這個跟我剛剛講中英文的訓練有關,演講是講,辯論又是聽又是講。

電視上有很多時論者, 他們的演講技巧很好,簡直是口若懸河,但是內容不見得那麼豐富,演講跟辯論需要技巧,更需要內涵。

第十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做一個「誠與信」的人
「誠」就是不講謊話,不是只對你熟的人不講謊話,而是任何時候都不講謊話;「信」就是你說要做什麼,你就會不計代價來完成。我期許大家做一個誠與信的人。

我認為社會有沒有提升與社會上的領導人有關。我希望你們現在十八歲以後都能成為各個領域的領導人,也是一個在誠信上不容置疑的人,誠信之外還能與別人既競爭又合作。

在大學的時候學會了如何既競爭又合作,希望出了校門還是能夠繼續如此,那我們的社會才會提升。

(本文摘錄整理自二○○七年張忠謀交大新生入學典禮演講)

2008年1月3日 星期四

e-Talk IT人必修的一堂課:企業流程

這篇文章不只適用IT,IE也需要具備相同觀念。
====================================
e-Talk IT人必修的一堂課:企業流程
明基電通資訊技術服務中心資訊長趙素娟

員工人數:2,100人
資訊部門人數:100人(Global)
現職:明基電通資訊技術服務中心資訊長
經歷:宏電研發部
學歷:美國猶他州立大學電機碩士

現今不論產業類型,e化都是「Must」,如同IT部門的基礎建設一般,打好了基礎建設,端視企業如何應用,因此差異在於每家使用的方法、程度有所不同。e化的概念談論多年,此時此刻,e化應該逐漸走進企業經營層面之中。

明基(BenQ)資訊部門的職務可分為3大塊:第1、infra,負責維護網路基礎架構,第2、應用系統,應用系統之下再細分2部分:ERP相關(ERP-related)的系統,涉及資訊交換(transaction)的系統,及無須資訊交換的應用,如表單(Work Flow)、人資(HR)、知識管理(KM)等。

IT單位應比一般使用者更能掌握企業所有流程

正因e化須融入經營的要求,近年來,IT的定位是眾人經常討論的議題。確實,IT角色和被賦予的期望已不同以往,現今市場上有多樣的解決方案任君選擇,網路上有萬卷書供你參考,若IT只是尋找解決方案、引進公司,貢獻的價值則大不如前,所以IT必須明白4點:公司的需求(requirement)、業務策略(strategy)、業務方向(direction)和業務流程(process)。

舉例來說,IT若對供應鏈不甚了解,不懂產品如何進來、出去、不懂客戶間的關係,試問該如何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遑論維護好客戶關係;從整體面來看,IT人員要比一般使用者更能掌握企業所有流程才對!

因為採購人員只熟悉採購範圍,負責跟供應商交易,而不清楚後段的流程,例如貨進到公司之後的流程、PO怎麼出去、財務怎麼處理、海外怎麼賣等項目;對採購工作而言,並不須要詳細了解一連串的細節,但對IT人員來說,卻是非懂不可。

因為,IT架構的流程是end to end、環環相扣,資訊人員必須了解所有工作流程,若完成1個手續須通過10道關卡,IT就得涉獵10個環節,唯有緊密結合的系統方能發揮效力。不過,我要重申就整體面流程而言,單一部門的實際作業和know how深度,IT部門當然不及使用者,但IT勢必得培養產業能力,否則難以顯現自我價值。

IT部門2大努力方向:角色轉型和滿足企業國際化需求

如前所述,IT正值轉型階段,如從早期被視為花錢單位,到現今應跳脫從成本觀點看待IT的價值,任何部門都被企業期許cost down,不僅僅是IT,不過,IT若只是省錢單位,是很難顯現價值。我想跟大家分享1個公式:IT價值=業務表現(Business Performance)除以IT支出(IT Spending),節省5元或投資5元,哪一個才對,沒有絕對答案,但花5元,若能為企業賺進30元,按照公式計算,絕對比省錢更能為企業帶來最大的效益,甚至是競爭力。

因此對明基資訊部而言,目前首要突破的,正是努力角色轉型,如何選擇最合適的解決方案,除了以技術的角度看事情外,必須開始了解企業流程、業務,要提升企業哪一構面的競爭力、如何實現等,皆是IT人未來的重要任務。

第2個努力的方向,則是致力滿足企業作為國際品牌的需求。大致而言,BenQ採行集中式IT架構,除了涉及當地要求(local requirement),例如稅賦計算依據地域特性、允許上線獨特系統,以降低管理複雜度、避免出現資訊孤島的窘境。

不過,既是國際型企業,IT要顧及的不只是台灣單一據點,但歐洲、大陸環境不同,怎麼選擇、部署1套符合各點需求的產品和神經架構、如何適時、適度的妥協,須要妥協時,又該如何跟使用者溝通、協調,實屬不易,例如,讓使用者了解,要求妥協的原因不在於IT做不到,而是基於企業整體和一致性考量,未來這類型的工作將越來越吃重,亦是專案成功與否的關鍵;IT人勢必培養上述能力,同樣也須要組織、人員心態的調整,資訊部仍在努力。

另外,2007年是明基成立的第6年,卻也是切割品牌和製造後,「新明基」的第1個年頭,分家後,IT不再須要看顧生產端,未來工作將更著重維護品牌,像是顧客關係、顧客關懷等。

給CIO的建議:用功、栽培值得培養的下屬

甫進入IT產業時,正值台灣電子產業起飛之際,隨著公司成長,從小公司走向大企業、從本土邁向國際化、從製造導向轉成以銷售、品牌為核心,從中獲得許多珍貴的經驗和優勢,對於身為這個世代的資訊長,有1項體會,開口若老是談技術,價值將一點一滴流失,和business並肩走,是CIO躲不掉的工作。

身為不同層級的IT主管,擁有各自使命,CIO演進史,通常是從技術導向,逐漸建立流程概念和溝通技巧,懂得和其他部門、同儕溝通,讓對方了解技術能夠幫忙什麼、什麼又是技術做不到的,再更上一層,則要和高階管理人員溝通,必須了解商場語言(business language),用他們的語言溝通、主動提出建議,並且讓老闆知道底下的IT人很重要,讓這些一同打拼的兄弟感受被肯定的價值,而不是1個沒有聲音的社群。

作為CIO,「用功」是永遠的功課,從報告、廠商、網路等管道了解新趨勢,例如虛擬化、綠色IT、SOA等,才能判斷系統是否值得引進,不過,CIO也不能只具備管理知識,缺了技術這個基礎,亦無法圓滿。

另外,CIO也要培養人才,適時給予具有發展潛力的同仁磨練機會,例如一同餐與高層會議,並可負責簡報,但值得注意的是,給予任務後,不忘提供協助,像是花些時間和同仁一起檢視、討論簡報架構,以及根據與會對象的層級,修正簡報內容,協助下屬做好準備,在培訓歷程中,養成人才,找到接班人。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48 期
作者:胡釗維、蕭勝鴻

繼「金磚四國」之後,另一個新經濟板塊崛起,這個以大湄公河流域為主,串聯 9個城市的高成長區;旺盛的經濟活動,不但中、日、韓搶先卡位,鴻海也宣布前往設廠……

4股力量帶動成長錢潮 逾百億美元交通建設、7千億美元石油產值 三千萬年前,當今全球第一高峰喜馬拉雅山還是一片水下世界。因為亞歐板塊與印度板塊的移動擠壓,青康藏高原、喜馬拉雅山脈形成,至今還以每年○.三三到一.二七釐米的速度上升。

板塊移動會造成高峰,地質板塊如此,經濟板塊也是如此。繼「金磚四國」之後,有一個新板塊逐漸崛起:這是一個跨越國界的成長區,你不能再單以國家數字來計算,而需要以區域資源連結的動態來觀察。


這個區域,《商業周刊》稱它:「黃金走廊」成長區。

一廊九城經濟體 二○一○年基礎建設完備,如虎添翼

我們「黃金走廊」的靈感,首先來自於日本權威研究機構「野村總合研究所」(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即將出版的一本報告《掌握亞洲大錢潮:前進湄公河經濟圈戰略》(寶鼎,二○○八年一月出版)。野村的報告提出,介於中國與印度中間,跨越越南、泰國、柬埔寨、寮國、緬甸的「大湄公河流域經濟圈」,將受惠於兩個高成長大國的經濟發展,成為未來十年亞洲最快速成長的區域。尤其,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一條即將成形的成長橋樑(growth bridge)。

野村是日本最大的智庫,影響力跨越日本,在美國紐約、英國倫敦等地都設有研究單位,分析全球情報,以供包括日本政府在內的客戶做決策依據。二十一世紀將邁入第二個十年,二○一○年的亞洲經濟將是什麼面貌?野村在二○○五年,擬定一項「二○一○年課題研究」的系列計畫,經歷兩年,野村執行董事此本臣吾率領亞洲的十一位研究人員、顧問協同作業,提出這份亞洲經濟大未來的預測報告。

「往後十年在亞洲地區,變化最大、成長期待值最高的地區,應該就是湄公河大經濟圈!現在這個地區已經成為注目焦點,再想像到了二○一○年,當所有基礎建設完備以後,此地區的投資潛能是絕對不容忽視。」

報告中的二○一○年具有意義,因為聯合國亞洲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ESCAP)將二○○○年到二○○九年訂為「湄公河地區合作開發十年期」,大力支援此地的開發。而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也曾撥款借支四百二十六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一百二十二億元),背書湄公河地區的基礎建設開發。

鹹魚翻身?這個長期因為內戰而處於精力疲乏的區域,為何被評為「往後十年,亞洲變化最大、成長期待值最高的地區」?

經過《商業周刊》實地走訪,我們發現,這個區域呈現的動能與潛力,更勝於野村報告中的描述;它不只是橋樑,更是一條寬廣的「黃金走廊」,串聯中國與東南亞的一個縱向大成長區域。

延伸「大湄公河流域經濟圈」的概念,中國喊出「一廊九城」,將這個經濟區域的範圍北伸到中國,南延至麻六甲海峽。這條走廊,起點為香港,途經廣州、南寧、河內、胡志明市、金邊、曼谷,再延伸到吉隆坡與新加坡。二○○五年,這九座城市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已高達四千六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十五兆元),相當於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的總和。

我們喊出「黃金走廊」的名稱,是因為有四股力量合力拱出這個成長區的巨大錢潮。

力量一:交通網絡成形 連接太平洋、印度洋的橋樑

讓黃金走廊成形的第一股力量是,鋪天蓋地的交通網絡,這將使得該區域更能「貨暢其流」。根據亞洲開發銀行(ADB)的預估統計,未來十年內,這個地區將會有總投資金額超過一百億美元的交通建設陸續建構完成,當所有交通建設陸續完成後,黃金走廊,無庸置疑的將成為連接太平洋、印度洋的橋樑。

究竟,這會為黃金走廊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就拿二○○五年才完成的「中國廣州-南寧-友誼關」高速公路為例,現在廣州運送貨物到北越的河內,改走陸運後,天數將減少為兩天,耗時僅原本的三分之一,過去必須透過海運,需要六天的時間。倘若有意延伸貨運路程到曼谷,由於串接泰國與寮國間的「第二湄公橋」已在去年底開通。因此,自廣州到曼谷的陸運至多六天,不只較十五天的海運時間減少許多,連成本也可省下六成。

在這條路上,中越的峴港市,只因一條翰江大橋開通,原翰江岸邊殘破的漁村已全改頭換面,改為超過二十層的建築,土地價格也飆升為峴港最貴。從最便宜到最昂貴,只不過兩年的時間,原先靠翰江中魚蝦為生的漁戶,因為擁有江邊的土地,搭上房地產起飛列車,也全部變成富豪。

值得注意的是,亞洲開發銀行所預估的一百億美元,尚不包括幾條重要的鐵路:

其中一條,是由日本政府出資七○%,貫穿越南南北的「新幹線」,十一月二十七日,越南總理阮晉勇前往日本,與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就此事進行協商,希望在二○二○年前開通。

另外一條,是南寧到廣州的高速鐵路。這條全長五百六十公里,時速在兩百公里以上的高鐵,今年底動工,五年內完成,中國估算五年投資人民幣一千億元(約合新台幣四千四百億元)。屆時,南寧到廣州只需要三小時。到時候,香港、廣州,甚至華中地區與東南亞北部國家的企業人才往來、觀光貿易交流,將因此完全順暢連結。

十一月我們採訪野村總合研究所,主持此項報告研究的執行董事此本臣吾,攤開他的筆記本,當中密密麻麻標示著,在這條黃金走廊上,哪裡要蓋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哪裡又有新橋樑將開通,「看到上頭的數字一天天逼近,你很難不感到興奮。」此本臣吾說,那代表的不只是某個城市的發展,而是連結之後的全面性成長。

力量二:能源蘊藏量豐 全球瞄準柬埔寨油田

「黃金走廊」崛起,另一個重要的推手則是原物料。在現今原物料、能源是王的時代,黃金走廊上可觀的石油蘊藏量,已成為世界大國竭盡所能示好的目標。

根據世界銀行暨聯合國發展計畫(UNDP)的預估,加計越南、緬甸與柬埔寨三國的石油蘊藏量,最少有一百一十六億桶。若以每桶六十美元計算,至少將是近七千億美元的產值。其中,柬埔寨西南外海高達二十億桶石油和十萬億立方英尺的天然氣,由於是最新才探勘出的,尤其受到重視。在美國國防部於二○○四年發表的〈亞洲能源未來〉報告中即指出,柬埔寨在美國的戰略版圖中,地位正在逐漸上升,「極有可能是第二個汶萊」。

位於柬埔寨首都金邊西南邊二百四十公里,有著美麗海岸線的磅遜港,原本只是個不到五萬人的小港口,因為發掘出石油,到今年已經發展為第三大城市。現在,包括美國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龍、中國第一大及第三大石油公司中石化與中海油,以及汶萊石油等六大國際級石油公司,全部到位,他們都已標下柬埔寨油田,準備在此大顯身手。就連美國海軍艦隊,今年也特地選在磅遜港,執行長達一個月的軍事演習。

不斷湧入的外國人,也帶動當地的服務業,「發現石油之後,這裡的柬埔寨人好像全醒過來了。」負責油田碼頭興建,並已與中石化攜手蓋煉油廠的柬埔寨前三大企業MEC執行董事韓強疇說道。

除此之外,二○○九年即將啟動的越南第一座煉油廠,也將改變黃金走廊的經濟面貌。走進這座煉油廠的所在地──中越榕桔工業區,超過一百名工人,正設法將長達數公里的輸油管串接在一塊,最讓人怵目驚心的畫面是,將近五十座油槽,猶如地上碉堡般聳立在工業區內,為打造這座煉油廠,越南政府已砸下三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九百七十億元)。但這還不是句點,十一月底,越南政府已宣布,未來五年內,將在中越再興建兩座煉油廠。

力量三:連結中、印 十年內,類似歐盟免稅區可望產生

有了資源、有了交通路線,黃金走廊地處亞洲的連結點,更準備好迎接中國和印度兩大經濟板塊撞擊帶來的經濟動能。

此本臣吾指出,對中國而言,黃金走廊的意義有二:其一,將是其大西部開發計畫實現的「唯一出路」。中國目前已有計畫的利用雲南省養殖業、害蟲防治能力與農產品加工業等,來支援位於黃金走廊上的國家,而中國境內則由於工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導致橡膠需求量大增,可以在這些國家種植橡膠樹,再將原料進口至國內。

其二,讓越南、柬埔寨等國成為中國的新生產基地。中國華南地區的人事費用逐漸提高,需要大批勞力的工程已經很難招募到員工,加上中國「勞動合同法」實施在即,不僅導致在中國的外商成本提高,連中國的企業都在尋求新的後花園。因此,一向被視為是廣東省零件進口區的越南北部,今後將會大量設立工廠,這點,從鴻海宣布在河內設廠,與其深圳生產基地做結合可見一斑。

而另一個受人矚目的關鍵性因素,則是將自二○一○年到二○一五年期間,陸續實施的廢除關稅壁壘政策,包括AFTA(東南亞國協自由貿易協定)、以及已在亞洲地區各國之間實行的FTA(自由貿易協定)與EPA(經濟合作協定)。只要十年,一個類似歐盟的大免稅區就可能產生!行銷大師柯特勒(Philip Kotler)即指出,如此一來,從中國、印度流通到東南亞各國,或東南亞各國流通到中國或印度,甚至,中國與印度間需要相互流通工業製品等,將可以自由交易。其中單是東南亞,超過五億七千萬人口的內需市場,就是一塊令全世界垂涎的肥肉。

受惠於即將來臨的零關稅好處,去年,黃金走廊上的雙邊貿易金額已逾五千億美元,年成長率為一八%,未來,只會更高。

力量四:中、日卡位 上演決定成王敗寇的殊死戰

來自日本與中國政府兩股勢力的交鋒,是帶動黃金走廊整體經濟改頭換面的第四股力量,過去五年,日本與中國,一直是當地東南亞前兩名的捐贈與投資國。

日本是最早看上東南亞這個經濟體的國家,一九八○年代,日本政府與企業對東南亞的投資,長期集中在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與汶萊五個「東協海國」上,但從二○○四年起,情勢翻轉,日本對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與寮國此「東協陸國」的直接投資高達十四億美元,首度超越對東協海國的投資。

此本臣吾毫不掩飾的表示:「對日本而言,這已經不只是一場擴張的戰爭,更是一場拿不到就可能稱臣的殊死鬥。」

為此,日本積極對「黃金走廊」上的東南亞諸國示好,去年底才通車的「第二湄公橋」即是由日本政府出資興建完成,因此促成在曼谷已有相當基礎的日本汽車產業,得以開始將觸角伸向越南。不只如此,日本為稀釋中國的影響力,並強化主導地位,原先「東協十加三」的經濟圈架構,在去年,日本再要求將印度、紐西蘭與澳洲一併拉進來,形成「十加六」的超大經濟體。

而中國態度更積極,連續三年,中國|東盟博覽會都在廣西南寧舉辦。這項舉動是中國對「黃金走廊」區塊重視的一個里程碑。在中國政府的盤算下,涵蓋中國與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與寮國五國的超大型經濟體,南寧恰位於地理位置的中心點。「由此可見,中國已將東協陸國視為自身的經濟腹地。」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教授廖大珂指出。


廖大珂表示,中國拿廣西、雲南兩個「窮省」,和東南亞最窮的國家共同發展經貿,讓雙方互利、雙贏。為取得信任,中國不只大方的全部或部分免除柬埔寨、緬甸與寮國的債務,甚至撥出五十億美元的優惠貸款,並出資協助興建公路、港口等基礎建設。

不難發現,中、日兩國在這條「黃金走廊」上的積極卡位,已經讓這個長期被忽略的經濟體,一躍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其他各國也磨刀霍霍 讓河內辦公室租金一躍成為亞洲最高

除此之外,韓國也對此區域野心勃勃。累計韓國在東協陸國的投資金額已近百億美元。

其實,台商大廠,包括鴻海、仁寶等,未來五年在此區域也將投資超過五十億美元。

成長,在這個區域,已經是一種瘋狂的動能。從一個小地方就可以看出:根據房地產顧問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越南分公司統計,今年河內的辦公室租金已超越日本銀座,一躍成為亞洲辦公室租金價格最高的城市。這個在統計上,人均年所得只有一千七百美元的城市,為何租金超越東京?答案:因為全世界的人都來搶了。

揮別內戰、揮別貧窮、揮別百廢待舉,一個新的區域經濟,一股新的亞洲勢力,已然成形,準備飛躍。你也準備好擁抱它了嗎?

*黃金走廊未來10年的利多

時間 重大經濟議題

2008年 廣西欽州市煉油廠完工,為中國西南各省中最大煉油廠。

2009年 柬埔寨股市交易所開始交易。

2010年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成形,區內貿易額將接近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水準,並給東盟和中國分別帶來1個百分點和0.3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率。

2012年 越南山羅省水力發電廠工程完工,為東南亞最大發電廠,發電量可達102.27億kWh。

2015年 東盟經濟共同體成形,成員間貿易零關稅。

2020年 2020年之前APEC(亞太經合會)成員區內貿易關稅降為零,實施自由貿易。